2、传统预算定额局限性
工程定额,是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,为加强建设管理、合理安排劳动力资源制定的一项管理控制制度。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,这项管理控制制度不断完善,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,这项传统的定额管理制度日益无法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。
预算定额编制的局限性
目前,我国工程预算定额主要是通过各地造价站、定额站等机构,对过去工程案例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、汇总、研究、分析,进而编制发布预算定额文件。即预算定额文件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工程案例的汇总分析,其提供的参数、依据,反映的是一段时期、阶段的行业平均生产水平。
但建筑市场环境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,尤其随着各项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,预算定额日益无法的反应当下建筑行业的平均生产水平,也就无法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供准确、即时的参数依据。
预算定额难以有效释放市场活力
工程预算定额制度已在国内施行数十年,无论建设单位的项目投资控制,还是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竞争、盈利控制,都习惯性的依赖于预算定额提供的参数依据,缺乏主动的数据调研、分析。承包人报价往往基于定额计价后下浮一定百分比的方式,而非对市场人工、物料、机具设备等价格的调研分析,这导致企业资本、盈利控制严重脱离市场,在后期的施工环节极易出现风险。
目前国内实行低价中标原则,承包人为承揽项目往往不断压缩成本,甚至低于成本价报价,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中标,后期通过工程变更、索赔等方式盈利。这为建设工程带来严重的工期、质量与安全生产风险。事实上,建设单位对此也知之甚深,但由于缺乏动态、有效的建筑市场信息把握,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报价分析管理。
此次《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》提出逐步取消预算定额,搭建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,统一信息发布标准和规则,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各自的人工、材料、机械台班市场价格信息,供市场主体选择。这令建设单位的投资控制更加合理,也有利于抑制建筑企业长期存在的恶意低价中标现象,将其主要精力转移至如何提升自身技术实力、人才储备与管理能力,从而降低企业成本,发挥合理低价中标优势。